陕西红育传统文化研究院
陕西红育传统文化研究院
陕西红育传统文化研究院
全国咨询热线: 029-81503645
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中心 >> 培训基地

陕西红育传统文化研究院

电话:029-81503645

手机:15771796801 庞老师

邮箱:835605424@qq.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二环南段惠民坊1号天佑国际大厦1幢12层

培训基地
学院教学基地
作者:18092163111 时间:2020-11-23 浏览量:1595


宝塔山

  


微信图片_20201123151739.png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一首《回延安》凝聚着人们对延安的无比向往和对宝塔山的深深仰慕。

     宝塔山位于延安市区中心,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宝塔山占地面积360000平方米,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融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为一脉,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登临其上,圣地景色尽收眼底,高原风光一览无余,使得无数游人无不赞叹:“只有登上了宝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

     位于宝塔山上的延安宝塔(岭山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宝塔内辟有南北两座塔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登临塔顶。1937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延安,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熊熊火炬和航标灯。陈毅元帅曾有诗云:“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

     除宝塔外,山上还有宋代摩崖石刻、范公井、烽火台、摘星楼、日本工农学校旧址、嘉岭书院、古城墙、古城寨遗址、明代铁制洪钟等文物古迹及古今名人诗词碑、纪念林等景观。

     在巍巍宝塔下,握紧拳头,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品味延安十三年战火风云;穿上红军服、摇起纺线车,体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唱一曲信天游,扭一扭大秧歌,打一段安塞腰鼓,无比的充实、自信、轻松和快乐。从宝塔平台拾级而上,登临摘星楼,俯瞰延安全貌,感悟圣地沧桑巨变,远眺沟壑纵横的黄土奇观,领略大自然鬼斧神工。从四季常青的林荫小道,沿着一代名将韩琦、范仲淹、沈括和杨家将的足迹,走过嘉岭书院、走过烽火台,走过日本工农学校旧址,我们的耳边会不时响起明制洪钟那慷慨激越的声音。伴着这声音,我们的思绪也将走进那一段段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历史……。 

     宝塔山景区服务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之一。近年来景区不断加快建设步伐,接待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明显提高。曾接待了10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省市会议代表,多次圆满完成各种重大活动的组织工作和重要接待任务,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级平安景区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景区交通便利,东临延安汽车站2公里、延安民航机场15公里;南距延安汽车南站和延安火车站7公里;有8条公交大型线路从山下经过。

     宝塔山曾经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金戈铁马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这是一座英雄的山、革命的山、胜利的山、成功的山,一座激励着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满怀豪情、勇往直前,走向辉煌的山。




延安鲁艺旧址

 

 

 

 

1606114667332554.png

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杨联名公布《创立缘起》,指出“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是不容稍缓的工作。”为纪念已故文豪,定名为鲁迅艺术学院,4月10日在中央大礼堂举行成立典礼。1940年改称“鲁迅艺术学院”,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为延大文艺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鲁艺迁往东北。延安时期,赵毅敏、沙可夫、吴玉章、周杨先后担任正、副院长。“鲁艺”校舍是利用原西班牙一神甫在桥儿沟修建的一座教堂和周围的一些窑洞。也是当时延安惟一地道的西式建筑。1961年成为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艺”在革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新文艺圣殿”受到广大游客的注目。

 

 

 

 

 

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

 


 

1606114723713285.png


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位于延安南川花石砭半山腰,是中共中央西北局1941年9月至1947年3月的办公地。

        194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延安南川花石砭原来是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的校址,有土石窑洞百余孔,分布在山上的四个阶梯上。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 1942年9月由花石砭迁往了西北川的张崖村,而驻张崖村办公的西北局则迁到了花石砭,从此这里成为西北局各部委办公和住宿的地方。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梁家河

 

图片3.png

 

 

 

  梁家河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插队的地方。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0户347人,其中在村常住人口42户110人;有党员22人,其中男20人、女2人,平均年龄41岁;有耕地面积2112亩,其中山坡地1532亩已全部退耕,四田面积580亩,人均1.6亩。有“三位一体”沼气50座。2010年人均纯收入5600元。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向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祝贺新春。第一站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这个原本安静的小山沟沸腾了,人们惊奇地发现,“习总书记回村了!”得知消息的乡亲们都跑去迎接习总书记,260多个村民都拥到习总书记的身边拉家常,场面非常感动。习总书记参观了自己曾经住过的窑洞,到村里看了新栽的苹果树。在梁家河,他与村里每个大家族都一起合影留念,还给每户人家带来了对联、年画以及米、面、油、猪肉等年货。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图片4.png

 

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

  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其前身是“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此名,校址在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历史

  前身

  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军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1936年6月1日,抗日军政大学前身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保安县建立。主要干部由毛泽东从红一方面军抽调,包括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训练部长刘亚楼,校务部长杨至成。副校长刘伯承不久调任援西军司令员,并没有负责抗大工作。第一期学员称为红大一期,后来也直接转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保安校舍是学员自己动手挖的窑洞。

  迁移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迁入延安。学制从4个月到半年、8个月、1年、3年多不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第8期为3年多。这些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新组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骨干。

  拓展

  1937年,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太行根据地)。在陕北留下抗大三分校。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大的根据地都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校长。抗大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在艰苦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抗大总校辗转迁移,校址几经变更。这种做法隐含了和国民党的黄埔军校大搞分校建设进行对垒的意味,国共双方都在积极扩充军校,准备军事干部。

  1945年10月,抗大总校在副校长何长工带领下迁往东北,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各个分校则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等军政大学。

  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936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后,中央红军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周昆任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1936年6月,改称“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林彪任校长,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罗瑞卿任教育长,下设高级科、上级科、普通科(亦称一、二、三科)。12月7日,林彪任“红大”校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副校长。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机关从保安(今志丹)迁至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纪念馆实况

  旧址

  抗大延安总校旧址,原建筑物已无存。1964年在原址上修建了抗大校史陈列室,1966年10月对外展出,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停止对外开放。2003年在全国人民、特别是抗大老校友的呼吁下,纪念馆重新筹建,2004年9月30日正式开馆。

  新馆

  纪念馆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展厅占1200平方米。分为六个单元两个展室,一楼展厅展出了第一、二、三单元;二楼展厅展出了第四、五、六单元。共展出馆藏文物、新征集文物162件,珍贵历史文献、照片和丰富的图表资料445幅。运用半景画、场景复原和仿真雕塑等艺术手法和高科技、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集声、光、电为一体,向观众全面展示了抗大的历史风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抗大的战斗历程和辉煌业绩。

 

 

 

 

 

“四•八”烈士陵园

 

 

图片5.png

“四·八”烈士陵园坐落在延安市李家洼,是为纪念在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的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9人而建造的陵园。

  解放后,1957年党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新建的陵园设在原八路军总部王家坪北侧,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陵园里有纪念堂、纪念塔、纪念亭、陈列室、陵墓台等建筑物。

  陵园占地3.6万平方米,一座汉白玉纪念塔在墓园中间,塔高19.46米,寓意1946年,塔身后部呈4层阶梯式,塔下有8级台阶,象征4月8日。塔尖上有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镰刀斧头图案,塔顶最高一层四面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只汉白玉花环。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台分三层。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的核心地位。然后依次为“四.八”遇难烈士和在延安时期牺牲的重要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如秦邦宪、关向应、叶挺、张浩、邓发、黄齐生、杨松、张思德、张寒晖等。黄土有幸埋忠魂,“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的烈士陵寝地。

  历史事件

  1946年4月8日,出席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同机回延安的还有刚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回国的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及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9人,因飞机失事,不幸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难。为了缅怀“四·八”遇难烈士,延安各界群众3万多人,在飞机场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和向“四·八被难烈士致哀”的悼词。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飞机场旁边,为烈士建起了陵园。

  陵园藏品

  保存有叶挺将军遇难时所乘飞机的残骸---发动机架,是当年处理善后工作的同志,用牛车将飞机残骸从兴县黑茶山运到山西临县林家坪。

  社会评价

  周恩来赞誉

  若飞!博古!希夷!邓发!黄老先生以及一切遇难的中美朋友、同志和扬眉!你们集体牺牲,你们已成为“四·八”烈士。

  十天过去了,沉重的十天!沉痛的心,悲愤的泪,残酷的回忆,还有,你们遗留下来的沉重的担子,抑压得我们还只在默默无言中悼念你们。

  二十多年来,成千上万的战友和同志,在共同奋斗中牺牲了,但没有一次像你们死的这样突然,这样意外。突然的袭击,意外的牺牲,使我们更加感觉到这真是无可补偿的损失!

  二三十年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奋斗生涯,已经把你们锻炼成为人民的英雄,群众的领袖,青年的导师和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你们中,像若飞等七位同志,都经过一二十年共产主义党的教育,已成为久经考验永远忠于人民事业的党的优秀领导者和党的骨干,你们是中国人民的瑰宝,你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现在竟活生生地把你们从我们中间夺去,从中国人民中间夺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不幸!这是中国人民的最大不幸!

  烈士光辉

  抗战胜利后,若飞等同志为中国的和平团结民主统一的事业,努力奋斗,奔走呼号,从未息止。双十国共会谈纪要、政协五项决议、停战协定、整军方案,直至三月二十七日的东北停战协定,都有着若飞同志的共同筹划以及其它同志的后来参加。尤其近两月来,为保障人权,为保护政协五项决议,为坚持宪章修改原则,为反对破坏停战协定,若飞、博古两同志更站在斗争的前线,与一切破坏分子的反动阴谋做最坚决的搏斗,四月八日飞回延安,也正是为保护政协决议,坚持宪章修改原则而向我党中央报告和请示的,不幸竟遭大难,你们是为国奔波、为人民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口气的。你们的功绩,在人民历史中,将永垂不朽!你们的精神,激励着千百万群众,党员向着你们的奋斗目标,补上你们的岗位前进。

  如果没有反动派破坏政协决议的阴谋活动,也就没有你们这次冒着恶劣天气飞回延安的必要。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政协决议,停战协定和整军方案的实施,是决不会顺利的。中国人民为求和平民主的实现,已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没料到还付上这样惨重的代价,并且还没付完,反动派正在改组政府,召开国大和接收主权等表面文章后面,进行着更大的独裁、分裂和屠杀的阴谋活动呢!

  烈士们!同志们!你们的责任已尽。我敢向你们保证:有中国人民在,有中国共产党在,有中国一切民主党派和力量在,我们决不让反动派破坏政协,破坏停战,破坏整军的阴谋活动成功。你们坚持的方针,是全国人民的方针。和平,民主终必会在全中国实现。

  若飞!你最后一夕话,是为中国人民及其代表所受到统治者的压迫鸣不平的。我记住,我永远记住。我敢向你保证:万万以上的中国人民已经觉醒了,已经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思想领导下永远不会离开他们的。我们要为人民的中国、人民的世纪奋斗到底!

  博古!你是为修改宪章而粉身碎骨的。我记住。我永远记住。我敢向你保证:我们要为坚持完成一部民主宪法、建立民主中国而奋斗到底!

  希夷!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坚强了你的意志。一出狱,你就要求重新入党。一方面,你就提到皖南死难同志,检讨皖南事变,要我交涉继续放人。我记住,我永远记住。我敢向你保证:我们要为保护人民队伍和释放一切政治犯而奋斗到底!

  邓发!你是工人队伍里培养出来的领袖,最后,你为工人阶级联合战线同时也是为世界工人阶级联合战线,建立了光辉的成绩。但是这成就刚刚开始,你竟一去不返,为继续和发扬这一成就,我敢向你保证:我们要为中国和世界的职工联合运动的彻底成功而奋斗!

  一切飞延遇难的中美朋友,同志!你们每一个人的优点和成就,都是人民中的希望,我们要向你们学习。我们要继续你们遗留下来的为人民教育服务、为革命工作努力、为培养革命后代而自我牺牲,为努力中美合作而奋不顾身的精神,并把它们永远坚持下去。

  我们要将一切悲痛化成团结的力量,向一切反动派搏斗!

  和平民主,就是你们的旗帜!

  “四·八”烈士永垂不朽!

 

 

 

 


 

王家坪革命旧址

 

 

图片6.png

 

 

 王家坪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隔延河与城相望。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后,这里的部分建筑遭到破坏,1949年按原样进行了修复。这里供参观的有军委礼堂、作战研究室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王稼祥、叶剑英的旧居等。军委礼堂位于王家坪旧址入口处,是七间高大宽敞、四角翘起的大瓦房,可容纳近千人。礼堂建成于1943年,是军委和总部的工作人员自己动手修建的。当年军委和总部的一些大型会议、晚会等集体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毛泽东会客室在军委礼堂东侧,有两间平房。1947年3月24日,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新四旅的部分同志,谈了保卫延安的问题。毛泽东旧居在毛泽东会客室东面的土坡下,有两孔石窑洞,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寝室。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曾住在这里。门前有一石桌,是毛泽东送他的长子毛岸英到农村劳动时谈话的地方。朱德旧居位于军委礼堂西侧军委参谋部后院,有3个朝南的石窑洞,右起第一孔是办公室,第二孔是会客室,第三孔是寝室。右侧三孔窑洞曾住过黄华等工作人员。1941年春到1945年8月,朱德住在这里。彭德怀旧居位于参谋部前院,有3孔石窑洞。1947年二三月间,彭德怀住在这里,指挥保卫延安的战斗。彭德怀旧居东侧有一间平房,是军委资料室,另外几间是军委会议室。军委首长经常在此召开会议。叶剑英旧居位于参谋部院后的山腰上,有一栋三间飞檐式平房。1943年叶剑英迁居于此,1947年3月撤出延安。王稼祥旧居在军委礼堂后边的山腰上,是两孔面向西南的石窑洞。

  景区介绍

  当年这里的军委机关有秘书厅(后改为办公厅)、作战部、高参室、外事组、作战研究室、资料室、总务处、通讯处等;总部机关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对外开放的有军委礼堂,政治部会议室,军委会议室,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旧居等。7间高大宽敞、四角翘起的大瓦房是军委礼堂。是由三五九旅木工伍积禅设计,于1943年建造的。军委总部的大型会议、晚会等集体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1943年12月,为了交流大生产运动的经验,八路军总部在这里举行了欢迎劳动英雄大会。朱德代表总部向劳动英雄致欢迎词。他说:世界上真正的英雄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在我们解放区,依靠广大群众的自力更生,才有今天的丰衣足食。1945年8月15日,部队在这里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大会。

  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占领延安后,这里被敌军占用。l948年4月20日,胡宗南下达撤退的命令时,这里正在演出,多演员来不及卸装,就只好随如惊弓之鸟的驻延胡宗南部队狼狈逃窜,所以礼堂建筑保存完好。

  两间普通的平房,是政治部会议室。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后,这里就作为毛泽东会客的地方。1947年3月14日,也就是撤离延安之前,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保卫延安的部队新四旅的张贤约、黄振棠、程悦长等负责同志,同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反复阐明放弃延安的重大意。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许多人想不通,在会见中,同志们激动表示,要誓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毛泽东笑着说:你们的这种决心很好,延安是要保的。我们在延安住了10年,挖了窑洞,吃了小米,学了马列主义,培养了干部,指导了中国革命,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延安,延安不能不保。但是,延安又不可不弃。因为蒋介百调集了23万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有飞机、坦克、大炮,而我们保卫延安的军队只有两万多人,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两万多人一下子要消灭23万敌人是有困难的。毛泽东用过去革命战争的实例,反复说明作战不在于一城一池之得失,主要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道理。

  毛泽东说,今天放弃延安,就意味着将来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毛泽东还指示说:大家的战术是“蘑菇战术”。就是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山沟里团团转,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拖得精疲力竭,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予以歼灭。现在大家的主要任务是拖住敌人,让敌人陷入这里拔不出脚来。除了大家,再加上我毛泽东,还有新华社,一起留在陕北。毛主席的话,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信心。临结束时,毛泽东又嘱咐说:回去以后,要给战士们讲清楚撤离延安的道理,告诉大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大家还是要回到延安的。毛泽东把同志们送到门口,一面和大家握手,二面笑着说:好啊!大家下次在哪里见面呢?可能不是延安了,也许是南京、上海或者是北平吧!历史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英明预见,国民党1947年3月19日占领延安,八路军于1948年4月22日收复了延安,敌人占领延安仅仅一年一个月零三天,延安又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居住。这两孔窑洞原是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住着,主席搬来后,他把窑洞让给了主席住。在这里,毛泽东先后写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8篇。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派大批飞机在王家坪上空轮番轰炸,扔下了许多炸弹。这时,毛泽东仍镇静地坐在窑洞里工作。几个警卫员多次请主席到防空洞里去,他总是说:不要紧,窑没事,厚着呢。正说着,警卫员石国瑞从外面捡了一块弹片拿来给毛泽东看,他接过弹片在手里掂了掂,说:这个很好啊!可以打两把菜刀用。3月16日,敌人逼近延安的南大门。当时情况很紧急,大家都劝毛泽东早点离开延安。他笑着说:不要紧,来得及,大路朝天,一人半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没有什么可怕的。

抗日战争中,为防止日寇飞机轰炸,军委、总部工作人员同石工一起开凿了这个防空洞,全长50余米,宽1.2米,高1.8米,防空时可作办公用。1947年3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时,毛泽东、周恩来在此防空。

  还有一处别致的公园叫桃林公园。桃林公园是军委与总部在此居住时,开辟建成的一个娱乐场所,占地12亩,因园中遍布桃树而得名。园内有露天舞场、篮球场、养鱼池、俱乐部等。

  朱德元帅的旧居由军委礼堂向西行,过了这座小桥就是参谋部住所。朱德旧居就在这里。1941年3月,朱德元帅从杨家岭搬到这里,一直住到1945年8月离开。我们看到这里正面有三孔窑洞,右起分别为办公室、会客室、寝室。朱德元帅在此居住期间,同毛泽东领导了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党的七大,起草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他经常给部队机关作时事报告和讲话。在基本给抗大学员讲话中他说:现在党中央发给你们每人三件宝:第一件是老钁头,第二件是枪杆子,第三件是笔杆子。他还勉励大家说:温室里长大的花草经不起风霜吹打。不进火热的炉膛就炼不出顶好纯钢。

  院内有两棵高大挺拔的柳树是当年朱德亲手栽的。当年被誉为“小南泥湾”的小菜园也是他亲自开垦的,里面种了20多种蔬菜,总司令用它招待过许多从前线回来的将士。三孔窑洞分别是总参谋长叶剑英的办公室、会客室釉寝室。1943年3月,彭德怀由华北敌后回到延安,起先住在杨家岭,后来搬到枣园,1947年3月初,为了指挥延安保卫战,彭德怀由枣园迁往这里。

  军委会议室看起来有两间房那么大,主要是参谋人员将所得到的国内、国外的军事情报汇集起来进行分析,并汇报给首长,供中央决策时参考。每周末召开一次例会。1946年3月4日,军事三人小组美方代表马歇尔来延安时参观了这里,他看了后觉得不可思议,就说:共产党领导100多万军队,延安山沟里的统帅部却只有这么点儿大!毛主席说:我们这个统帅部只发布作战命令,其他什么也不发。要衣服没有,要粮食也没有,要钱也没有,要枪要炮也没有。他们确实发现,部队使用的武器都是从战场上缴获的和自己兵工厂制造的。

 

 

 

 

枣园革命旧址

 

                                       

图片7.png

枣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现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当年所书“延园”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

  在枣园还有毛泽东同志旧居、朱德同志旧居、周恩来同志旧居、刘少奇同志旧居、任弼时同志旧居,都非常具有历史纪念意义。 另外,枣园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春、夏、秋、冬景色秀丽,环境清幽,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各个建筑若隐若现地点缀其间,景色秀丽,风光迷人。是我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历史贡献

  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组织起来》、《两三年内完成学习经济工作》、《学习和时局》、《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对日冠的最后一战》、《关于重庆谈判》、《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等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章,仅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28篇。

  重大事件

  中央在此居住期间发生了不少重大事件。1944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后任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并进行了两天两夜的会谈,签署了关于成立联合政府中共给国民政府的五点建议。12月,又在居地会客会见了包瑞德,对国民党的三点建议给予有力批驳。次年8月,他由这里出发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1943年,在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中,枣园举行军民纺线比赛,周恩来和任弼时都被评为“纺线能手”。

  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主持中央工作。9月15日,刘少奇召集朱德、彭德怀、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领导同志开会讨论东北问题,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和四分之一以上的正式和候补中央委员,率领两万干部和十万大军挺进东北。9月19日,刘少奇、朱德经请示毛泽东主席,起草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党内指示,有力地支援了重庆的谈判斗争,对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发展和巩固东北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1947年2月,经叶剑英介绍,刘少奇和王光美在此地结婚。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出席了张思德烈士追悼大会,亲笔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国民党军队对延安进行了毁灭性破坏,枣园也遭到严重损坏。1953年后,人民政府开始陆续依照原貌维修。

  苏式小礼堂

  枣园内有一座苏式小礼堂,周围比较开阔,绿草如茵,除了开会外,这里还是中央书记的餐厅,另外也搞舞会和放电影,1945年毛泽东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去重庆谈判的决策就是在这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的。

  机要室

  小礼堂对面是一座长相差不多但是小一些的房子,是机要室,很多重要的电报收发都在这里,另外也有谍报人员的管理职能,里面有的房间原状陈列,有的房间开辟为展室,用照片和实物展览着我党机要工作的发展历程。

居住区

  五大书记铜像

  在进入领导人居住区前,可以看到当时中央五大书记(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在一起昂首阔步的铜像,雕刻的惟妙惟肖,那天的天气也好,五个人各个容光焕发意气风发的样子,透出即将建立新中国的喜悦。

  幸福渠

  幸福渠位于枣园院子右侧靠近山坡处,从院子中间穿流而过。渠长6公里,建成于1940年4月,可灌溉土地80多公顷。这条渠把枣园川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于是群众给它取名为“幸福渠”。

  窑洞

  领导人们居住的窑洞和另外两处革命旧址大同小异,只是这里的窑洞建筑更好一些,可能是因为是地主所建吧。这里的窑洞比较全,就是说五大书记和其他几位中央领导人所住过的窑洞都有,里面展出了他们自己或者他们和配偶的珍贵照片。枣园里的窑洞大体分为三层,错落有致,散布在整个园子里。枣园旧址也是经过整修的,但是留下了一段延安时期的碎砖路供人们凭吊,当年那些伟人就是走在这样的路上决胜千里的。

 

 

 

杨家岭革命旧址

 

 

图片8.png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等工程,环境嘈杂,毛泽东等领导人和中央一些机关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住枣园。毛泽东在这里写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许多重要文章。1945年在此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现作为革命圣地,对外开放。

历史事件:

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杨家岭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往枣园。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共产党人>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此地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正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此后,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发生故事:

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

世人知晓的有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

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周恩来遇险

1939年7月,周恩来由杨家岭驻地出发,前往中央党校作报告,途中乘骑受惊,他摔倒在石岩上,右臂骨折,因当时医治条件较差,导致终生残疾,右臂只能弯曲六十度。

邓小平婚礼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毛泽东及夫人江青、刘少奇、张闻天及夫人刘英、博古、李富春及夫人蔡畅等在窑洞前为邓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许明举行婚礼聚餐,孔原被战友们灌得酩酊大醉,而邓小平酒量惊人,原来是李富春等巧施机关,以水充酒,使得邓小平免于一醉。

确立毛泽东思想

杨家岭,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共中央的到来名扬中外。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这里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

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克服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中,有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物——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党121万党员。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66年前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4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委员会主席,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七大会期50天,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党的历史上举行全体会议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史专家、延安大学教授杨延虎看来,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是必然的,也是来之不易的。

中共一大到六大,都受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因为二大后中共就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随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中共七大独立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路线和方针、策略。历史证明,这些路线和方针、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七大还总结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从六大到七大,因为战争、交通分隔等原因,中间相隔17年。此前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六届七中全会和整风运动,为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政治、思想、组织基础。

开展全党整风运动

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改造党八股》的讲演,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同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讲话并作总结,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服务的根本方向。

整风运动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重于提高思想认识,团结同志。

在全党普遍整风的基础上,从1943年9月起,党的高级干部进一步讨论和总结党的历史。

在全党整风的基础上,1944年5月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六届七中全会,经过深入讨论和反复修改,集中全党的智慧,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作出正式结论后,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全党整风运动,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对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实践,是一个伟大创举。

在杨家岭毛泽东故居,展出了一张摄于1942年的照片:毛泽东穿着打有大块补丁的裤子,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干部作报告。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由此在人们脑海中定格。

杨家岭这处简陋的窑洞内毛主席居住了5年时间。在艰苦岁月里,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毛泽东选集》1至4卷收录的159篇文章中,写作于延安的有112篇,写于杨家岭这孔窑洞的有40篇。

 

 

 

 

凤凰山革命旧址

 

图片9.png

 

凤凰山革命旧址在延安市凤凰山脚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又经瓦窑堡(今子长县)、保安(今志丹县),于1937年1月来到延安,就住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指引全国开展抗日战争。

凤凰山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内凤凰山下,是中共中央1937年1月13日到达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对外开放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旧居和红军总部作战研究室旧址。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以及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洛川会议、六届六中全会等许多重要会议,作出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移等重大决策,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日战争,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作了充分准备。

旧址布局

凤凰山革命旧址北边的院子,分前后两院。后院有三孔石窑洞,是毛泽东同志旧居。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居住。中间的窑洞是会客室,里面陈设木质桌凳,墙上挂有毛泽东和白求恩大夫谈话的照片;西南边的窑洞是办公室兼卧室,里面陈设有木质办公桌椅、柜子,并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网套,东北边的窑洞是书报室,里面有炕,还陈设木质长桌和柜子等。

凤凰山革命旧址南边的院子,是朱德同志旧居。院内有面向东南的三孔石窑洞,是朱德于1937年1月至9月问居住的地方。南边一孔是办公室。中间一孔是会客室,里面陈设木质桌凳,还陈列有朱德当年用过的上了补钉的旧毛毯。北边一孔是朱德的卧室和周恩来同志旧居。1937年初,周恩来在西安事变后回来时,曾住在这里。

毛泽东同志旧居和朱德同志旧居中间有两个院子,一个是红军总参谋部旧址,另一个院子是中央机要部门旧址。院内的窑洞、平房依然如故。

革命旧址

中共中央在此期间,正是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时期,并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为了迎接抗日战争和贯彻全面抗战路线,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如洛川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等,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在这里开放供参观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旧居和红军总参谋部旧址。毛泽东旧居是一处坐西北向东南的院落,院内左边3间房子是机要科,右边4间是厨房,正面是一明两暗3个石窑,左边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报室,右边是办公室和寝室。红军总参谋部在毛泽东旧居的南面,院中正面有3孔石窑,参谋长刘伯承和滕代远、萧劲光等曾在这里居住过。右边有隔扇门的大房子,是作战研究室。在院子的西北角有几间刀把形的房子,是机要科办公室。朱德、周恩来旧居位于总参谋部的斜对面,有3孔石窑和10间小青瓦房,其中正面的3孔窑洞当年由朱德和周恩来合住。

中共中央在这里先后召开了1937年3月的政治局会议、苏区党代表会议、白区工作会议以及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从政治上和组织上做了充分准备。

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在此居住期间,毛泽东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等著作,还会见了白求恩、卫立煌等许多中外人士。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军飞机首次轰炸延安,延安旧城受到严重毁坏。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等领导同志随即迁往延安城西北的杨家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安革命纪念馆

 

 


 

图片10.png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延安市王家坪。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为了集中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早在1950年7月就组建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历经几次变迁,现在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主体建筑位于延安城东北三华里处的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3.5万多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1.3万余册,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开放有“延安革命史”、“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两个基本陈列展馆;管理有王家坪、南泥湾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融收藏、研究、宣传于一体的革命纪念馆。1997年,延安革命纪念馆被中央宣传部、民政部、人事部和文化部列入百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3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主体建筑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全国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2011年《延安革命史》基本陈列入选“全国十大基本陈列特别奖”。

  2005年,延安革命纪念馆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重点建设的三个教育基地之一。2006年10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原主体建筑拆除重建,并对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基本陈列体系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和修改。2009年8月28日,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落成并全面对外开放。

  新建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坐北面南,主体建筑与延河上有视觉冲击力的彩虹桥为轴线呈对称布局,为东西长222 m,南北深119 m的“┍┑”形建筑。主体建筑功能,分为公共活动设施区、陈列展览区、文物库区、办公区、设备用房区。

  新馆入口门廊和东西翼入口大门均采用拱形,和“窑洞墙”一起体现了延安地区建筑文化的传承。整栋建筑除休息厅、楼梯间处设有较大的玻璃窗外,其它均为竖向带状和点状的窄窗。实用性空间运用高侧洞窗,以自然采光供展厅“环境照明”,“休息厅、楼梯间为开敞的大玻璃窗。建筑轮廓的高低变化与平面相结合,增加了建筑的纪念性。除此之外,延安革命纪念馆建筑没有多余的装饰,外墙浅驼色的石料形成浑然一体简朴、庄重的风格。

  入馆台阶分为三台,隐喻共产党在延安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阶段。纪念馆正门上方有郭沫若题写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金黄色馆名,苍劲有力,庄重醒目。38000平方米开阔而富有深刻内涵的纪念馆广场,在“┍┑”形建筑东西拐角的45°法线和中轴线相交处敬塑有16 m高的毛主席纪念铜像,表达了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深切怀念。正厅门前两侧,分别有“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大型群雕,展现延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主体建筑正面两侧有反应地域特色的18孔窑洞造型,每孔窑洞前均有一尊表现不同内容的人物雕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大门两侧为“延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圣地”、“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的浮雕长卷;围绕纪念馆主体建筑有纪念性园林绿色通道,其中布置着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纪念性小雕塑。

  新馆基本陈列的主题是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陈列体系是按照历史编年体与专题相辅相成的方式,将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实践和理论设计为六个单元展示:一、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二、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三、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区;四、延安精神的发祥地;五、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六、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以上六个单元在新馆10000多平方米面积集中展现,展出各类文物2100多件,历史照片1000余幅。在陈列手法上,根据展出内容的需要,采用了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增设了必要的模拟景观、场景复原、半景画。这些陈列形式和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史实。置身其中,仿佛把人们又引入了延安时代那令人难忘的火红岁月,接受洗礼,得到启示。

 

 

 

 

宝塔山

  


微信图片_20201123151739.png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一首《回延安》凝聚着人们对延安的无比向往和对宝塔山的深深仰慕。

     宝塔山位于延安市区中心,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宝塔山占地面积360000平方米,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融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为一脉,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登临其上,圣地景色尽收眼底,高原风光一览无余,使得无数游人无不赞叹:“只有登上了宝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

     位于宝塔山上的延安宝塔(岭山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宝塔内辟有南北两座塔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登临塔顶。1937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延安,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熊熊火炬和航标灯。陈毅元帅曾有诗云:“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

     除宝塔外,山上还有宋代摩崖石刻、范公井、烽火台、摘星楼、日本工农学校旧址、嘉岭书院、古城墙、古城寨遗址、明代铁制洪钟等文物古迹及古今名人诗词碑、纪念林等景观。

     在巍巍宝塔下,握紧拳头,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品味延安十三年战火风云;穿上红军服、摇起纺线车,体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唱一曲信天游,扭一扭大秧歌,打一段安塞腰鼓,无比的充实、自信、轻松和快乐。从宝塔平台拾级而上,登临摘星楼,俯瞰延安全貌,感悟圣地沧桑巨变,远眺沟壑纵横的黄土奇观,领略大自然鬼斧神工。从四季常青的林荫小道,沿着一代名将韩琦、范仲淹、沈括和杨家将的足迹,走过嘉岭书院、走过烽火台,走过日本工农学校旧址,我们的耳边会不时响起明制洪钟那慷慨激越的声音。伴着这声音,我们的思绪也将走进那一段段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历史……。 

     宝塔山景区服务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之一。近年来景区不断加快建设步伐,接待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明显提高。曾接待了10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省市会议代表,多次圆满完成各种重大活动的组织工作和重要接待任务,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级平安景区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景区交通便利,东临延安汽车站2公里、延安民航机场15公里;南距延安汽车南站和延安火车站7公里;有8条公交大型线路从山下经过。

     宝塔山曾经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金戈铁马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这是一座英雄的山、革命的山、胜利的山、成功的山,一座激励着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满怀豪情、勇往直前,走向辉煌的山。

 

 


收缩

QQ在线客服

  • 客服001
  • 客服001
  • 客服001
  • 微信客服
主办单位:陕西红育传统文化研究院  电话:029-81503645 手机:15771796801 庞老师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二环南段惠民坊1号天佑国际大厦1幢12层 邮箱:835605424@qq.com
技术支持:西安网站建设 陕ICP备2020016104号-1
访问手机网站